探秘深商名企13丨中集车辆:全球销量“12冠王”是如何炼成的?

深商总会 · 最新资讯
3天前 760

 

7月23日,深商会联合党委副书记、深商总会执行副会长兼秘书长石庆率队走访深商总会会董单位中集车辆,与中集车辆董事长兼CEO李贵平就企业成长、创新发展深度交流。

 

 

从深圳湾畔的一家专用车工厂起步,到连续 12 年稳坐全球半挂车销量头把交椅,中集车辆用 23 年时间,书写了一段中国制造业的全球化传奇。在2024全球半挂车市场整体下滑背景下,这家企业的国内半挂车销量却逆势增长 12%,星链半挂车业务毛利率提升至 14.4%,人均产值大幅提升23%。在 “价格战” 与 “出海潮” 交织的行业洗牌期,中集车辆凭什么持续领跑?答案藏在其三次创业的迭代升级中,藏在全球化布局的深谋远虑里,更藏在对 “新质生产力” 的执着探索中。

 

 

第一次创业:从“零”到“百亿”,筑牢工业化根基

 

2002 年的中国半挂车市场,还处在 “小作坊” 式的分散状态。彼时,中集集团董事长麦伯良带着一支团队闯入这片蓝海,开启了中集车辆的第一次创业。这一年,李贵平加入团队,后来成为深圳中集专用车有限公司的首任总经理。他们的目标很明确:让中国半挂车产业告别 “非标化”,走向正规化、工业化、规模化。

 

 

在那个“塞发动机都能内卷出几百亿营收”的时代,中集车辆选择了一条重资产、重体系的笨路子。他们不像小厂那样靠低价抢单,而是专注于构建标准化生产能力。通过收购通华专用车、驻马店华骏车辆等企业,快速整合行业资源,将分散的产能拧成一股绳。到第一次创业收官时,中集车辆的半挂车业务收入已突破百亿元,为后续的全球化布局打下了坚实基础。

 

工业化的核心是效率。早期的中集车辆就展现出对 “人均效能” 的极致追求。2010 年前后,当同行还在比拼产能规模时,他们已开始测算 “人均产值”--这一指标后来成为衡量企业竞争力的关键。数据显示,当时中集车辆的人均产值已远超行业平均水平,为其在规模化竞争中赢得了成本优势。

 

 

第二次创业:跨洋经营,构建全球 “灯塔网络”

 

“不出海就出局”,这是中集车辆在第二次创业时喊出的口号。2010 年,李贵平升任总经理,彼时中国半挂车市场内卷加剧,他敏锐地意识到:全球市场才是真正的星辰大海。于是,一场以 “跨洋经营,当地制造” 为核心的变革拉开序幕。

 

 

全球化不是简单的出口,而是“在市场所在地造当地人需要的车”。中集车辆采取了“并购 + 自建” 双轮驱动模式:在北美收购 Vanguard 集团,在欧洲拿下 SDC、LAG 等品牌,在东南亚自建生产基地。到 2020 年,其海外业务营收占比已接近 50%。

 

 

为支撑全球化运营,中集车辆祭出了 “灯塔工厂” 这一利器。在全球范围内,他们建成了 21 家“灯塔”工厂,从东莞到北美,从泰国到欧洲,这些工厂像星星一样分布在主要市场。“灯塔网络” 不仅降低了跨境物流成本,更让当地客户感受到“本土响应” 的便捷。

 

 

2013 年,中集车辆首次登顶全球半挂车销量冠军,此后便一发不可收。到 2024 年,这一纪录已延续 12 年。即便是在北美市场 2024 年销量同比下滑 的背景下,中集车辆全球南方市场(中东、非洲、东南亚)销量达 1.82 万台,接近北美市场的 1.85 万台,展现出强大的抗风险能力。

 

第三次创业:“星链计划”破局,锻造新质生产力

 

2023 年,当行业陷入 “价格战” 泥潭,中集车辆启动了第三次创业。这一次,他们的武器是 “星链计划”--一场旨在重构半挂车全价值链的生产组织革命。

 

 

星链计划的核心是 “结构性变革”。中集车辆将国内 7 家半挂车工厂整合为 3 个星链生产中心(LTP),把过去 “各自为战” 升级为 “协同作战” 的机器人群,连销售人员也重组为两个统一的营销团队。用李贵平的话说:“这就像把散落的珍珠串成项链,效率自然不一样。”

 

变革的效果立竿见影:2024 年,星链半挂车业务产能利用率创五年新高,生产效率提升 30%,人均产值增长 23%,营收同比增加 16.8%。更关键的是,通过整合 6000 多个非标车型,打造出 23 款年度模块化车型,产品开发周期缩短 30%,集采比例从 50% 跃升至 85% 以上--仅这一项,就为企业节省了大量成本。

 

与星链计划并行的,是 “雄起计划”。针对液罐车领域,中集车辆用 “飞行中换零件” 的思路,在不影响生产的前提下完成了 5 家罐车工厂的升级。

 

在 “双计划” 驱动下,中集车辆的价值链不断向 “微笑曲线” 两端延伸。过去只赚 “组装环节” 的薄利,如今在研发、品牌、服务等环节的收益占比持续提升。2024 年,“星链”半挂车业务毛利率从 10% 左右提升至 14.4%,印证了 “全价值链运营” 的威力。

 

 

破局之道:三大竞争力构筑护城河

 

连续 12 年夺冠的背后,是中集车辆构建的 “三位一体” 竞争力体系,这也是其穿越周期的核心密码。

 

1. 效率为王:人均效能比肩德国同行

 

“华为、亚信等企业能做到上万人认知同频,人均效率提升 10%,我们为什么不能?” 李贵平的这句话,道出了中集车辆对 “人均效能” 的执念。通过降本增效、引入机器人,中集车辆的人均产值接近26.4万欧元,与德国同行持平。更惊人的是,当德国同行用 6500 人创造一定利润时,中集车辆用不到10000人实现了 “规模 1.5 倍、利润 2 倍” 的业绩--这意味着其在同等效率下,能以更大规模碾压对手。

 

 

2. 新能源布局:从 “跟跑” 到 “领跑”

 

在电动化浪潮中,中集车辆没有错失先机。2018 年探索无人驾驶电动码头车,2023 年量产电动半挂搅拌车,2024 年与陕汽联合推出纯电动头挂搅拌车 J-RT1.0。这款车通过 “头挂协同控制” 技术,解决了电动车辆甩尾难题,能耗降低 37.7%,已在西安等地区批量运营。

 

“电动化不是简单换个电池,而是重构车辆的‘神经中枢’。” 李贵平说。目前,中集车辆每年投入 4 亿元研发费用,2024 年年报中 “电动” 一词出现 56 次,是 2023 年的 3 倍,足见其转型决心。2025 年,他们计划推出智能化电动冷链车,向更高附加值领域进军。

 


 

 

3. 全球化深耕:全球南方市场的 “南拳” 智慧

 

在全球南方市场,中集车辆玩出了 “接地气” 的创新。以哈萨克斯坦为例,当地客户偏爱欧洲二手半挂车,对价格敏感。中集车辆不搞 “过剩产能倾销”,既满足了低价需求,又卖出了 “高端上装” 的利润。

 

这种 “因地制宜” 的策略在全球开花:在泰国建零部件保供基地,为北美业务备份;在非洲推 “双联侧翻半挂车”,适应当地复杂路况;在中东卖定制化搅拌车,契合基建需求。2024 年,全球南方市场营收增长 6%,毛利率提升 5.8 个百分点,成为对抗北美市场下滑的 “稳定器”。

 

尾声:从 “全球销冠” 到 “无国界企业”

 

从第一次创业的“开天辟地”,到第二次创业的“跨洋运营”,再到第三次创业的“星辰大海”,他们始终在“熟悉区”外寻找新增长级。

 

 

李贵平说:“冠军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 如今的中集车辆,正从 “全球销冠” 向 “无国界企业” 转型--通过星链计划整合全球资源,依托电动化布局重塑行业标准,借助全球南方市场深耕构建新增长极。或许正如其 “星链计划” 的命名寓意,当每一颗 “星星”(工厂、团队、市场)都精准咬合,便能连成照亮行业未来的 “星河”。

 

这,或许就是 “12 冠王” 最珍贵的启示:真正的竞争力,永远藏在对趋势的预判里,藏在对变革的勇气中,藏在对 “做久” 的坚守上。


想说点什么


登录后参与评论

提交
深商服务中心,会议活动首选地
日产